藝人安迪與裕隆集團董事長嚴凱泰相繼因食道癌逝。食道癌早期無明顯症狀難發現,一發現多半已經中、晚期。然而近年來治療方式已更加多元,若能警覺、積極治療,還是有機會安度危機。臺大醫院外科部胸腔外科主任、臺大醫學院外科教授李章銘曾接受《好心肝》會刊諮詢時表示,臨床上也明顯感覺到食道癌患者有增加趨勢。以臺大醫院為例,早年每個月食道癌最多開1、2台刀,現在則是每周至少2、3台刀;另外,過去病人多是50歲以上,最高峰集中在60~69歲,現在有不少才40多歲的食道癌患者。目前食道癌的治療以手術為主,台灣每年平均約有一千例食道癌新病例,其中能接受手術治療的只有六、七百例,主要原因是太晚發現,錯過手術治療的機會,或是患者的生理、營養狀況難以承受手術風險。食道經過頸、胸、腹部,範圍廣,手術難度高;而且食道黏膜沒有感覺神經,因此食道癌初期幾乎沒有症狀,隨著腫瘤生長而逐漸出現噁心、食道異物感;有時會有反射性背痛、咳嗽,但很難聯想到食道癌,等到有出血等明顯症狀時,常常已經是中晚期,甚至失去手術治療的機會。幸而隨著診斷方式進步,早期病例增加,且透過內視鏡超音波、電腦斷層、正子掃描等檢查,可將腫瘤準確定位及分期,做為可靠的治療依據。針對早期、腫瘤未侵犯至下黏膜層、淋巴轉移風險低的患者,可在內視鏡下以電刀切除、射頻燒灼或光動力等治療方法來清除腫瘤,毋需大動干戈的進行食道切除,一般在術後3~4天即可以恢復正常飲食,也不會有吞嚥困擾,5年治癒率高達80%。食道癌的治療方式要看分期,腫瘤若在食道表面黏膜或下黏膜,尚未侵犯到肌肉層,也沒有淋巴轉移者,為食道癌第一期。若腫瘤刺穿至肌肉層,但未出現淋巴轉移;或腫瘤未刺穿肌肉層,但已有少數淋巴侵犯轉移者,此為第二期。如果腫瘤既刺穿肌肉層,又有淋巴轉移,屬於食道癌第三期。一旦食道癌發生器官轉移,即為第四期。一般在1b至第2期、沒有淋巴轉移的患者,可直接以手術清除;而已有淋巴轉移、腫瘤已超出食道肌肉層,或進展到2~3期,建議先行放射/化療併用,即使是第3期患者也有一半機會使期別前移,再動手術,降低治療後的復發機率。食道癌手術需要完整切除腫瘤及可能轉移的淋巴腺,同時必須重建食道,通常利用胃的彈性(使用胃管)來取代食道。術後飲食習慣要改成少量多餐,並合併使用制酸劑抑制胃酸分泌,減少胃酸逆流,避免容易影響胃排空的飲食,例如咖啡和生冷、油膩的食物;通常經過調適,一般在手術後一年多,消化機能會慢慢恢復正常。多元化治療方式的發展,已讓食道癌手術後的5年存活率從20~30%,提升至接近50%。但仍有許多患者受到「食道癌治療效果不好」的印象影響,一聽到是食道癌就覺得「該交待後事了」、「開刀也不會好」、「開完刀會變很慘」等,其實現在治療方式進步,手術風險、術後恢復、長期生活品質都已大幅改善。年輕患者只要早期發現,不乏治療後重返工作崗位的例子;臨床上也曾遇過中晚期病患,腫瘤已破出氣管,但很幸運地在放射/化療後腫瘤消失,請患者千萬不要失去抗癌信心。更重要的是在生活中努力預防食道癌的發生。食道癌是體質與環境因素交互作用的結果,抽菸、喝酒、嚼檳榔是國人罹患食道癌最重要的危險因子,只有其中一項,風險就會增加3~4倍,有二項會增加7~10倍,而三項結合更會擴增至30倍!此外,近來也發現少數不菸不酒不檳榔的食道癌患者,根據流行病學調查發現,可能與愛吃醃漬、愛喝熱飲的飲食習慣有關,雖然尚未確定,世界衛生組織已將超過攝氏65度的熱飲界定為可能的致癌因子。如果有上述與食道癌有關的生活習慣或有家族病史,建議在50歲時做一次上消化道內視鏡檢查,再視檢查結果遵循醫囑治療或追蹤,掌握食道健康。
- Dec 05 Wed 2018 01:54
寶寶半夜哭不停,醫師教你4招有效對策
留言列表